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和用种大国,种子属于农业领域中科技含量最高且不可或缺的生产资料,是种业的“芯片”。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对于作物产量、质量和抗性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决定意义,在农业现代化进程发挥不可取代的作用,是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将生物育种列为未来需要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的前沿领域和构筑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新支柱的重要方向,并明确提出,要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和种子库建设,确保种源安全。《“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中也明确提出,要有序发展全基因组选择、系统生物学、合成生物学、人工智能等生物育种技术,着力提升良种培育、生产加工、推广应用等能力,加快构建商业化育种创新体系。202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部联合印发《“十四五”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建设规划》,对“十四五”我国种业基础设施建设布局的总体思路、框架体系、重点项目、保障措施等作出了全面部署安排,为加快推进种业振兴,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提供了支撑。同年,《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也提出要“围绕生物育种前沿技术和重点领域,加快培育一批具有知识产权的优良植物新品种,提高授权品种质量”。
种业产业专利专题数据库围绕种业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聚焦当前热点技术,梳理出种业产业上中下游产业链及国内外重点企业。种业产业包括育种技术、育种目标、配套技术、作物种业、畜禽种业。育种技术包括传统育种、分子育种、种质资源及鉴定评价;育种目标包括品质改良、高产高效、熟期适宜、抗病抗虫、抗除草剂、抗逆;配套技术包括种子处理、播种机械、授粉机械、收割机械、仓储设施;作物种业包括大田作物、水果、蔬菜、花卉、其他重要作物;畜禽种业包括禽类、畜类。